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 法律法规 > 经济类 > 合伙加盟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市府办发〔2008〕3号
颁布日期:2008-01-24 失效日期:
效力级别:地方法规及地方人大文件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市府办发〔2008〕3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言

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在“十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后教育事业面临改革和发展重要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又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战略重点,明确目标任务,规划布局结构,提出政策措施,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编制教育规划的主要依据:

(一)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

学龄人口状况是编制教育规划的基础。学龄人口的变化对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市小学学龄人口呈逐渐下降趋势,初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十二五”期间我市高中入学人口将达到高峰。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可提供的支持

强调教育优先发展,要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可支撑度上,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可提供的支持,经济社会的各项重要方针、政策都应作为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我市到2010年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新突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三)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十五”期间教育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基础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教育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

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424所,教学点258个,在校生676241人。全市有小学1085所,小学教学点258个,小学在校生4140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8%,比2000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全市初中206所,在校生169521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58%,比2000年提高28.46个百分点;完成扫盲巩固提高任务数84974人,比200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以乡推进“普九”的乡(镇、街道办)由2000年底的14个提高到98个,以乡推进“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24.55%提高到100%。我市继2004年盘县实现“两基”验收,钟山区“两基”复查和“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经省级评估验收取得双合格之后,2005年底六枝特区和水城县同时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省人民政府以县为单位验收“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从2000年的14.38%跃升到100%。

(二)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全市有高完中30所,在校生40482人,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936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27.69%,比2000年提高了15.54个百分点。

(三)幼儿教育稳步发展

到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87所,3—6岁在园(班)幼儿36280人,全市3—6岁幼儿入园(班)率20.15%,比2000年降低了0.34个百分点。

(四)特殊教育巩固提高

2005年,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082人,特殊教育“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54.72%,“三残”儿童入学率稳定保持在50%以上。

(五)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强

2005年,中小学和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69852人,比2000年增加了29855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6.33%,比2000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学龄少年初中入学率94.58%,比2000年提高了30.15个百分点。

(六)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六盘水市师范学校的合并,实现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转变。全市的高等学校由2000年2所发展为3所,在校生由2000年的1605人发展到2005年的9364人。

(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喜人

各级政府认真实施第二期“义教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普九”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逸夫工程”、“希望工程”等建设项目,部分高完中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达到237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70万平方米。

(八)信息技术教育工程顺利推进

我市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贵州省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项目”学校工程、“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建设项目”等工程,仅2005年全市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就达950所,资金投入达2686万元。我市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站点从2000年的2所发展到了1659所,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现代远程教育大大弥补了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使边远贫困地区能够享受到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果。

实验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市以“两基”攻坚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近两年来,全市学校实验室、图书、实验仪器建设总投入达4667.6万元。实验教学的设施、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九)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抓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是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进行初中升学考试改革,落实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责任。在教学评价方法上,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努力把教师、学生从繁重的记忆、模仿中解脱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学评价内容上,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引导教学工作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习惯方向发展;再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达标课”活动,认真抓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新课程培训,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三年高考各科平均分和及格率保持全省第二的水平,其中文科综合课程稳居全省第一。

(十)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认真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了“大中专毕业生农村支教志愿者工程”,招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到农村从事为期1—2年的支教工作,经费全部由市财政提供。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达到28521人,比2000年增加了6550人,专任教师达到25427人,比2000年增加了5987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4.48%,比2000年提高了5.49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5.06%,比2000年提高了14.69个百分点,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79.59%,比2000年提高了18.44个百分点。

(十一)民办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民办学校192所,专职教师2790人,在校生48381人,校舍面积达242803平方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办学条件离国家的要求较远,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有限,教育经费缺口较大,“普九”后的巩固提高任务艰巨;普通高中瓶颈问题依然存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薄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缓慢,规模小;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高素质校长人才缺乏;一些地方对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没有完全到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缺乏政策和体制的强力支撑,实施难度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与振兴,越来越依赖于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依赖于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十一五”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使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促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了良好体制环境;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的历史机遇,将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为加快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长,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质量、高层次、多样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城镇的转移,要求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引领经济发展。这些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全市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接受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后;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职业教育薄弱,城乡、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农村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素质教育的重点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各级教育的共同努力。这些都给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紧迫感,以巨大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抢抓教育发展的一切机遇,力争用5—10年时间,使我市教育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的六盘水市国民教育体系,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二)奋斗目标

1.基础教育

(1)基本实现乡乡有幼儿园,条件较好的村有幼儿班,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班)率达50%左右,市中心城区和县(区、特区)政府所在地建有2—3所实验幼儿园,基本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班)需求。“十一五”期间5年在园(班)人数达8万人左右。

(2)实现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的“普及实验教学”验收和“两基”复查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城镇98%以上)以上,到2010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班额减少到50人左右,力争在钟山区与盘县实现“双高”普九目标。

(3)市中心城区和县(特区、区)所在地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到2010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2万人左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建成4—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4)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根本性转变;建设10所左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建设10所左右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标志的实验学校。

(5)力争到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2%以上;在职教师的学历培训重专业提高;高中阶段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大幅提升,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明显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有较大增加。教育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齐各级各类教师,力争“十一五”末教职工数达3.2万人左右,专任教师达2.9万人左右。

2.高等教育

力争2010年前,按规划建成完善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和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等学校专科生以上学历在校生规模分别达5000人以上,实现申办六盘水理工学院的目标;改善贵州电大分校(六盘水电大)办学条件,建设电大新校。

3.职业教育

力争到2010年前,全面建成和完善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四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六枝特区和盘县职业技术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000人以上;水城县和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000人和3000人以上;实现六盘水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职普分离办学;建成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5所,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所。

4.民办教育

力争建成2—3所上规模上档次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

5.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体卫生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国家基本标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规范的寄宿制初中;力争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363万平方米。

(2)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到2010年,初中学校都拥有计算机教室,小学都有卫星教学收视点,小学教学点都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建成全市教育网络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

五、“十一五”期间教育项目规划

“十一五”期间,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办学条件努力达到国家、省标准化要求,学校设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占地面积、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设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黔府办发〔2006〕16号)、《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228所。其中小学74所、初中40所、高中10所、幼儿园98所、职教4所、高等教育2所、其它1所,总建筑规模125.8万平方米,总投资为221300万元。资金来源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央及省级资金每年约2400万元,高中阶段项目建设资金(含贴息)每年约140万元,其余资金有各类国债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省级职教专款、市县级教育费附加和财政配套、地方基建统筹、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金等。

(一)全市薄弱学校改造及寄宿制学校建设

1.2006年改造薄弱学校20所,其中小学10所,中学10所,总投资2500万元(中央及省级2239万元,县级261万元),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

2.2007年改造薄弱学校25所,其中小学15所,中学10所,总投资2800万元(中央及省级2400万元,县级4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3.2008年建设寄宿制小学10所,初中15所,总投资2800万元(中央及省级2400万元,县级4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4.2009年建设寄宿制小学30所,初中5所,总投资2800万元(中央及省级2400万元,县级4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5.2010年建设寄宿制小学40所,总投资2800万元(中央及省级2400万元,县级4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二)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工程

2006—2007年钟山区、水城县在市中心城区建设初中3所、小学3所,总投资5000万元(市级3000万元,县区2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

(三)高中阶段学校建设

1.2006—2008年建成市一中双水校区、市三中凤凰校区,总投资4.8亿元,办学规模132个高中教学班,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按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

2.2006—2008年完善六枝郎岱华夏高中建设,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总投资4000万元。

3.2007—2009年建成六枝岩脚高中,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4.2007—2008年完善水城县杨梅高中建设,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总投资1200万元。

5.2006—2010年建设盘县大山高中,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6.2007-2010年完成盘县一中、盘县华夏中学、市三中、水矿一中申办省级示范性高中,4所学校完善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补充教学仪器、图书约需投资6000万元。

(四)幼儿教育

1.2006-2010年建设9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乡镇幼儿园为示范带动周边幼儿教育的发展,每个幼儿园投资300万元,合计29400万元。

2.市中心城区利用优惠政策新建4-6所上规模幼儿园,每个预计投资2000万元,合计1.2亿元。

(五)职业教育

1.2007-2010年建成水城县职中,完成钟山区职中搬迁,合计投资8000万元。

2.2007-2008年建成盘县第二职业中学,总投资6000万元。

(六)高等教育

1.2006-2010年按规划完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总投资约30000万元。

2.2006-2010年按规划完成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总投资约40000万元。

3.2009年建设六盘水电大双水新校区。

(七)其他

利用六盘水电大现有土地在2010年前建设市教育招生考试培训中心,总投资8000万元。

六、“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均衡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素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力争实现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的目标。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质量

“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但“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既定的“两基”攻坚计划,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要继续加大“两基”投入;二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依法落实乡级政府的教育职责。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

加强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能源开采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切实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

以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实行资格准入、聘任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继续教育等主要途径,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实施“名师工程”,积极开展评选“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催化青年教师快速成才;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任教服务期限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选拨,择优录用。逐步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试点。逐步取消中小学学校的行政级别,进行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试点,淡化学校组织的行政色彩,确立校长职位的专业性、专家性、教育性,形成校长队伍管理的“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格局,促进校长努力成为有理论的教育家,精业务的教学专家和重效益的管理家。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的制度体系。

(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从深化对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基本道德教育入手,在中小学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划。改革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努力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2.推进学校文化的重构,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和根本依托,是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把建立学习型学校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

3.改革初中升学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包括分数、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在内的升学综合评价制度。

4.加大地方课程开发的力度。组织市内专家和学者研究和编写地方课程,使课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积极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

认真搞好学校布局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市中心城区,要按照“理顺体制、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稳步推进,抓好重点,服务全市”的原则,本着以人为本,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积极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

在搞好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同时,加强县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县(特区、区)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点放在扩充教育资源和合理布局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上。

(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进一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扶持与奖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建、改扩建民办学校,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但不得改变土地的教育用途。积极鼓励公办学校超编教师保留身份,到民办学校任教。加强民办学校审批管理,严格实行“办学规模”与“投资金额”底限条件审批制,确保民办学校达到一定的档次和规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切实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民办教育的规范与管理,建立防范风险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1.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初中、城镇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有卫星教学收视点,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有条件的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有校园网和局域网,建六盘水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以推进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使用效益。

3.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课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2010年前95%以上中学和完小开设信息技术课。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积极发展民族教育

1.加大力度办好市县两级民族中学。

2.重点帮助民族乡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3.以市民中为基础,加大改革与投入力度,举办一所真正民族化的完全中学,成为我市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4.在民族乡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一批符合我市实际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双语文”教材,加强“双语”教学,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增进民族团结。

5.在实施的“西部助学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中,重点对民族地区进行倾斜和支持。

七、“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1.进一步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1)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保证并逐步增加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即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例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在校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2)积极争取中央、省加大对我市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财政转移支付中间环节。推动县级人民政府确保落实省人民政府第73号令中关于“国家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各项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0%,但不包括教师工资”的规定;在原有的教育投入政策框架和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加大中央、省和地方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各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

(3)“两基”达标造成的教育负债,全部纳入政府减债消赤的整体规划。

(4)继续认真执行省政府20号令,依法足额征收城镇“三税”教育费附加和各项地方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

(5)建立和完善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

(6)在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倡导全社会引资助学等筹集资金发展教育。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学生宿舍、食堂等服务设施建设,要采取BOT或TOT方式,争取社会化投入减小政府的压力。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1)制定和完善税收与土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出资办学,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2)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费收费标准要以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建立企业、个人、社会团体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抵扣政策。

(4)积极支持和鼓励发达地区和海外社会团体来六盘水投资办学、捐资办学和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六盘水教育事业。

3.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1)严格按照中央、省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真正享受到“两免一补”,努力实现教育的公正和公平。

(2)逐步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3)在高等学校继续实施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的政策,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4)继续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家庭贫困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

4.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

(2)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3)建立健全中小学收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认真落实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和学校收费巡查制度。

(二)加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补足师资数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素质

1.设立教师培训专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定期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新教材的培训,不断增强适应能力。为边远贫困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教师。设立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从事一定时期的教师工作。设立“奖教金”,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任教且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2.改革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互勾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3.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骨干和教育行政领导,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将干部培训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灵活的干部培训体系。

4.动态补充教师编制。各级编办根据实际学生数适时调整学校编制。各级人事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及时给学校补足教师缺额。

5.重视优秀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和选拨工作,解决学校特别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和超负荷运转的现状。

6.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7.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积极推进职员制度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列,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逐步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建立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全面实施高中课改工作,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机制和培训模式,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能力。推行灵活的“学分制”和“订单式”教育,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积极为未能升学的青年提供各种就业机会。

3.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资源,特别是农村的村小,通过日校办夜校等多种形式,积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开展扫盲、实用技术和文化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提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采取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知识咨询等方式,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农村文明建设上,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依法治教,确保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1.认真落实《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教育执法,从严治教,加强管理。

2.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3.加强教育法律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重视教育司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建立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与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的督导与评估体系,形成鼓励各地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严格监督检查和过程管理,形成廉洁高效的教育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

5.积极探索构建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学校章程,完善学校领导、管理、治学体制,建立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八、国有企业学校移交地方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措施

(一)六盘水境内的省属国有企业学校分离移交的政策依据

六盘水境内的省属国有企业学校分离移交的政策依据、原则、办法、工作步骤、范围严格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府办发〔2006〕123号)和《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移交工作方案》执行。

(二)六盘水境内的省属国有企业学校分离移交范围

1.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13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4所、小学5所)。预计涉及在职教职工800余人、离退休教师200余人、学生1.4万人。

2.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15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3所)。预计涉及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离退休教师300余人、学生2万人。

3.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8所(其中:高中1所、高完中1所、九年制学校6所)。预计涉及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离退休教师100余人、学生1.3万人。

4.六盘水煤矿机械厂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1所,属于12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预计涉及在职教职工80余人、离退休教师30人、学生1500人。

5.原六枝矿务局退休教师190余人、原杉树林铅锌矿和二塘冶炼厂退休教师有20多人也在本次移交范围。

(三)六盘水境内的省属国有企业学校分离移交地方后主要发展措施

1.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在三年的过渡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原来的运转体制不变,过渡期满,完全按照地方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2.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在一定范围内重新进行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使学校布局更加趋于合理,避免教育资源的局部闲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

3.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弥补多年来企业终止对学校基建投入的空白。

4.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5.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好的办学经验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地方教育接轨的新路子,确保移交地方后,积极性不减,质量不降,规模不缩,秩序不乱,好的风气不变。

6.企业学校移交地方后,要把发展与稳定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来抓,确保移交有好的开端,发展有好的环境,管理有好的政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律咖网!

房产纠纷专家律师

肖本岗 业务水平指数:96 律咖推荐指数:91 业务咨询人数: 150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专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律需求研究及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的股权运用、股权设计、股权融资以及股权交易等研究,并且擅长于提炼企业内部交易模式,运用法律规则平衡解决企业交易模式问题。

电话咨询

优质服务

用真心换诚信,优质服务

权威法律顾问

专业律师团队为您提供权威建议

律师资质认证

律师100%实名审核

不间断回复

7*24小时不间断律师回复提醒

一站式服务

找、问、查、委托一站服务